大象新闻记者 于艳彬 通讯员 程小卫 孟宪敏
暮色中的汤阴县宜沟镇大黄村,街心花园灯火点点,孩子们在“儿童欢乐苑”追逐嬉戏,老人围坐在茶花树下摇扇闲谈,村民在月光下跳起广场舞——谁能想到,这片欢声笑语之地,曾是蚊蝇滋生、污水横流的废弃坑塘。
“以前夏天不敢开窗,现在每晚都来花园转!跳舞有广场、散步有绿地,这日子美得很!”村民王合平笑得合不拢嘴。从“臭水塘”到“幸福园”,该县300余处农村坑塘的华丽蝶变,背后是纪检监察机关精准监督的持续发力,更是生态振兴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。
小水塘连着大民生,农村坑塘分布散、治理难,一度是人居环境整治的“老大难”。今年以来,该县纪委监委聚焦 “污水横流、垃圾围塘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深化运用 “群众点题”机制,打出监督 “组合拳”。统筹“室组地”监督力量,联合生态环境、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,形成“县统筹、乡落实、村协同”的监督链条,破解“多头管、管不好”难题。采取“四不两直”方式,既查治理进度,又查管护成效,更走访群众“真实感受”。今年已开展专项督查5 次,推动整改“截污不彻底、管护不到位”等问题23个。同时,对督查发现的问题,形成“责任清单”“整改清单”,明确职能部门、镇、村三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,对推诿扯皮、整治不力的严肃问责。
展开剩余46%治理坑塘不能一刀切,得看“塘情”下“药方”。在纪委监委的督促下,相关部门创新 “一坑一策、长效管护” 模式,将坑塘分为“蓄水型”“干涸型”,蓄水坑塘重点清漂、净水,投放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;无水坑塘先机械清淤,再覆土绿化,种上月季、紫薇等花木。同时,配套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,从源头切断污染。该县还推行 “门前三包+志愿服务”机制,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垃圾,村民组成“护塘队”定期巡逻;设立“积分超市”,群众参与治理可兑换米面油等物资,实现“全民参与,共治共享”。
坑塘美了,效益来了。在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,该县不仅让坑塘“净起来”,更让其“活起来”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任固镇将治理后坑塘出租,壮大村集体经济;韩庄镇结合坑塘景观发展乡村旅游,打造“周易之乡”生态名片。坑塘成了“聚宝盆”,村民腰包鼓了,护塘积极性更高了。
如今的汤阴,废旧坑塘或成街心花园,或变口袋公园,或为休闲广场。从“一处美”到“处处美”,从“一时净” 到“长久净”,每一汪清水都映照著“为民监督”的初心,每一片绿意都生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编审:孙喜增
发布于:河南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